查看原文
其他

师声丨“如信的后记”

教育文化传播中心 北师大附校 2022-08-18
 

做扎根的教育


跨越十四周

十一个文档

三万三千字

这是王浥屾每一次“美术自主实践活动”的后记


他以给学生写信的口吻

记下了

自己有兴趣的“闲白字”


说是“闲白字”

但更多的是

对美术、对文学、对艺术的思考与探讨

对真善美教育的追寻


“做不孤单的美术课”

——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关联

这是王浥屾老师的教学追求

他如是说 也如是做

在文字中

更是如是展现



“如信的后记”篇幅过多、过长

小编摘取其中1篇以飨读者

想把其他的看完,可以滑到文章底部查看



人物档案

王浥屾,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美术教师,天津市河西区区级教坛中坚、区级骨干教师、窦宝铁名师工作室成员,天津市“265培训工程”“千名计划”授课教师。祖籍齐鲁,生于津沽,长于海河两岸,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自幼喜与泥土相伴,遂寻师门而入雕塑之艺,后沉迷于陶艺之境,自谓有泥之缘、土之性,故始之为趣,继之为业,成之为育,乐而不疲。

王浥屾老师的陶艺课堂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这是和第四期美术实践活动内容一起发布的后记,关于“春”

此时,我用手机放着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中的《春》,循环播放。这是一部协奏曲,说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也不为过,而《春》更是著名乘以著名,《春》的第一乐章(快板)那就是著名的三次方。你说不知道,没听过?没关系,找来听一下,几节之后差不多你就跟着哼唱起来,对,就是那段,你不曾注意名字的熟悉优美的旋律。你说,你听到了貌似鸟鸣的效果,恭喜你,答对了,还是抢答。

1717年,维瓦尔第生活环境由街道狭窄、布满运河的水都威尼斯来到风光明媚的乡间,心情因而获得很大的转变,创作了《四季》。《四季》这个名字是由维瓦尔第自己命名的,每一首协奏曲均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各曲均附了短诗,而标题具有的情绪,更能使聆听者感染到那份亲切感。他在所附的十四行诗中描写了潺潺流水、鸟叫虫鸣、牧人午睡、村民丰收、聚会舞蹈、猎人狩猎的各种乡野情怀,充满诗情画意,而这样的短诗对应了音乐段落,成为作品解读的诗与乐的“互文”。

音乐展开,立即是旋律的轻快愉悦,使人联想到春天的阳光和葱绿,随后是用小提琴独奏来表现“小鸟正在唱歌”的歌声,十分地传神。在后面是突来的阵雨、再次的鸟鸣、树叶沙沙响声以及狗叫声,牧羊人正在打盹儿……看,这是不是出现了画面,出现了形象(具体或者抽象的),出现了色彩!维瓦尔第的春是那种展开的、完整的春,是正在当时的春,是将你裹在其中的春。

这是一种春。

同样是“春”的主题,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又会是另外一番的感受,那不是自然的春,那是有关人文的春,是另一种关于生命在春天里的描述,有兴趣同学自己找来听吧。还有,器乐版、琵琶版的《春江花月夜》意取唐诗,听乐咏诗两者相依相宜,也是很妙的。

维瓦尔第给予我们的是春的美丽,未必是春的惊喜,春的惊喜在于一个转角、一个细节处的物象入了你眼,告知你它来了,你心中一紧,转而一喜。

拓展活动中有一个内容是去观察春天到来的现象,你会看到哪儿些,想到哪儿些?是不是让你一惊一喜的物象?是当花团满目,草绿成茵,厚衣穿不住了,你才想到春来了?若是那样,很抱歉,你基本是错过了春。春在何时,春在何处呢?在此时,就是了。“春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通常将北半球的公历3月至5月定为春季。”你看,是不是你已在春里,看一下日历,雨水快过去了,马上就是惊蛰了,惊蛰的意思是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为啥醒了,当然食物也有了,不用饿肚子扛着了,土里憋屈还嫌热了,得出来了,于是动物成了春天到来的一种标志性物象。

节气,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你是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或许还能背节气歌,但你会用到二十四节气来观察身边的变化么?一个节气,是又分三侯的,五日一侯。例如,现在的雨水:初侯,獭祭鱼,二侯,侯雁北,三侯,草木萌动。獭,我们看不到,抬头看天可以吧,低头看草可以吧。草木萌动,是天地萧索至极后的生命酝酿,未必是嫩绿色挤出到你眼前,你能看出枝、芽有些饱圆,有些润泽,那就是看到萌动了,这将出未出,积攒着气力的状态,该是什么颜色呢,你又该是怎么画出来、写出来、唱出来呢?这其中还会有味觉的感受、触觉的变化、身体的应和,不一一来说了。

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若是在生活中不沾满“墨汁”,一下子又能写得了几个“春”字呢?你若是没有关于春的亲临、体验和获得,又会有怎样充实、真挚和独立的“春天的畅想”呢?美术,是表达的方式,也是观察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没有观察和思考,只好无趣的抄袭或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默不作声”下去了。唉,好可惜啊。

是不是从这个春天开始,去观花,去听风,去试试树皮的温度和土地的干湿,每天在同一个地方驻步,留心一日消逝给周遭塑造的变化,留心一日消逝给自己打磨的光彩。原来的你,会惊喜于几日十几日再遇的景象,现在的你,会惊喜于一夜流转后毫厘的进展。春,一直在努力,在默不作声中勤勤恳恳,在各处慢慢生发着,蔓延着,你为何不同去努力呢?一并生长,相互知晓。

三日后,惊蛰。可留心: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始”字很可玩味,别着急马上看到“华(花)”,它们正在从花骨朵的小尖尖长起。愿你日有所感,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日有所进。

这也是一种春。

还有一种春,是春的畅想,未必只是春天到来才有的,也可在他季他时想起春,此时,春是一种意象,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符号,心之所在就是春天。

这是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名篇了,大约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正式遇到,今天我先给你留下一个印象。这首诗写于三十多年前的冬天,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在冬天里对春的畅想和思念。在这里,春是温暖的,是能装载着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的,第一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世界的状态,是满心欢喜的总结,而在结束时,它成为诗人的最后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春,是希望,是初始,是重新的开始。你去想象那远处天海交际,近处春在花开,该是脑海里有一幅画面的构图,读读想想,再有平日对春的念记,画面完整起来,形色齐备了,细节充实了,此时喊你画出来,大约是不很难了,是与此时的季节无关了。美术就是这样,与你的心相关,畅想就是创作的第一步,是“高于生活”的开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与你心中的感思相关,慢慢成熟,借机表达,风格、画幅、材质都是可以向人学的,心是自己的。

再多的不说了,貌似今天上了音乐课、生物课、语文课,唯独没有太多的美术课,像是在围绕“春”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为美术课做注脚,实质上这些又都是美术本身。美术关乎你的体验,这些也是你的体验,构建着你的审美,表达上不同罢了,如实表达的话,哪儿种那个方式都是你。

我在想,你正在这个春中,该会是一个怎样与以往不同的春呢?看好你!加油,不负自己不负春!

对了,关于听《四季》演奏版本的问题,还是你自己去找吧,《四季》演奏的太多了,看一下音乐软件里的评分高的一般不会差太多,等你听多了自然有判断和喜好,这个强求不得。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2日


附:

维瓦尔第为《春》写的十四行诗:



 滑动查看所有信件 








前言


夜猫子们早上好,当我写下“前言”两个字的时候,刚好时间过到了零点之后,新的一天开始了,要道一声:早上好。

这段文字大约要属于反差萌了,因为后面都是“后记”,为一堆后记写一篇前言,有趣的嘞。再者,当看到“00:00”字样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之前这些文字几乎都是写于白天,从八九点钟开始写到夕阳西没,窝在书堆中,每周至少两天,还不算翻书查书的时光,回想起来那是太稀有的奢侈。白天的文字写起来就是在炫耀这种时间的奢侈,越写越多,废话也就多起来,但愿还能凑合看吧,建议跳着看(全身跟着一起跳动我也是接受的),如果看不下去走开,也没问题,观者的巴适最重要。

回到这些后记,一个变动中的文字串。开始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不到二百字,第三周开始有了“如信的后记”这个名字,于是话就多起来,真的越来越像一个小老头絮絮叨叨写给自家孩子的信,大约是多少受到了读过的那些书信体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答客问》《十九札》,摆出个闲聊的姿态贩卖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书。毕竟还是要跟着教材的内容走,有些话展不开,有些话是楞上的,终究是脑子里的东西不够圆通,力有不逮,做不来大家的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怂人总要拉人头来给自己壮胆子的,后来就从书里找来文字段段给自己站脚助威,表示一种英雄所见的略同以及相见的恨晚,慢慢就变成了“如读书摘记的后记”,估计跑掉了一些读者。

这个变化于我很重要,就如其中我写下来的:“在我的过往中,是不大看得上设计的,认定这些设计是美术中最不美术的,是不够纯粹的,是不够有理论价值的,……现今,我们的设计有了温度和柔度,不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直击,设计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个体语言性,这是我们的进步……通过这次的恶补,我逐渐建构对设计的认知结构,连接着设计与非设计的各维度上的关联。你看看,我是不是也在学习,也在成长,那么你们呢?”我也在成长,这个很重要,也是我希望孩子们能看到的,我在努力的往自己的生命加进去新的东西,而他们在养成“加油”习惯的最佳阶段,能有这么一个关于“加油”的印象,我的尽力就算是有效了。

今天专门把附在每周《美术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里的后记们单独粘贴到一起,跨越十四周时间,十一个文档,突然发现有三万两千多字,四十多页,自己也是吓了一跳,竟然有了文字要数以万计的新纪录,写个论文或者课题报告,大概率是写不到这个字数的,由此可见,积累是很厉害、很吓人的力量,另外,我还是适合写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闲白字”的。

又写了一千多字,恰巧33333字,收工。

一位美术老师

2020年11月19日凌晨一点半

 

———————我是分割线———————

 

第二周

后记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你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生活的情趣也处处可见,但是,你必须先是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用心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人;同样,只有热爱生活、用心生活、坚持思考的艺术家才能发现和捕捉到生活中的情趣,凝聚出不俗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出来,感动自己,感动观者。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不要放弃它。

美术教师

2020年2月17日

 

———————我是分割线———————

 

第三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们好。

又是美术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布,作为一片后记,还是先来看几行文字吧。

“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食草动物视力一般,基本色盲,无立体视觉。

大多数食肉动物视力很好,有立体视觉,但基本属于色盲。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视力较好,有立体视觉,能分辨颜色。

绝大多数鸟类视力很好,有立体视觉,分辨颜色能力很强,且有双重调节焦距的功能。

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视力都不太好,且大多数为色盲。

无脊椎动物中章鱼、乌贼视力较好,接近高等脊椎动物。

其余如昆虫等视力较差,仅能分辩出近距离的物体,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很快。”

以上内容得自百度,不再多粘了,要不然就有人质疑我是不是改行教生物了。这一段是为了说明下面一句话:

我们能看到色彩这件事本身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

美无处不在,也包括色彩之美,对色彩的感知、识别和表达,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学习、锻炼和运用这种能力,是我们的天然责任。学习从何时开始,都不晚,现在有些时间的话,就认真看看这周实践活动的内容,找来你搁置的色笔试着来画两下,网络的发达方便了你学习的路径,有兴趣就再多看一些,什么是“高调”(不是为人的高调),什么是“长调”(不是蒙古族的音乐),当然你也无须马上就钻进《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色彩设计》去,从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作品出发就好。

 “大海和远处山岳的深蓝色会使我们心醉,然而同样一种蓝色用作室内装饰,就似乎是神秘的、死气沉沉的和恐怖的。蓝色反射到皮肤上会使它苍白,像垂死者的肤色,在漆黑的夜晚,蓝色的霓虹灯就像黑底上的蓝色那样很吸引人,并且在同红色和黄色灯光连接在一起时,它就会添加一种欢快活泼的色调。充满阳光的蓝色天空有一种活跃欢欣地效果;而月光照耀的蓝色天空的气氛则是消极的,并且会挑起微妙的怀乡情绪。”

这一段是伊顿写于六十年前的《色彩艺术》里一小段对蓝色的感受,他写的很对,但又不全对。说 “不全对”并不是冒犯前辈,因为色彩是有人类群体的通识的,或者说是集体色彩记忆和集体色彩联想的,但另一方面是与个人经验、经历、文化背景和色彩敏感度等等相关的,正是因此对色彩的反馈的不同、不一致才是丰富美术创作的基础。这样的说法,伊顿先生是不会反对的。

对于你们,我的学生们,绝大多数所缺少的不是对色彩的观察、体会和联想,而是缺少可以用色彩来观察世界的通道,缺少用色彩表达所想所感的勇气,缺少认认真真面对色彩、面对自己的机会。好了,现在,就在现在,机会来了,你要不要坐下来试试?从一块色彩开始,例如伊顿的那个蓝色,去看看它,闭上眼想想它,记住它,某时回忆起它,回忆起看到它时的那个环境、身边的人和你的心情,甚至还有那时的声音,小概率还会想起“教唆”你去看它的我。或许,自此我在你的记忆里就是那种蓝色的(阿凡达?)。 

写到现在竟然有了一千多字,不好多说了。我只是希望,你积累下色彩的审美能力,当别人谈及色彩的高级与否时,评论某些美术作品的色彩性格时,探讨某个音乐曲目的色彩倾向时,你不是静静地走开、绕行。

最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美术教师

2020年2月24日

 

———————我是分割线———————

 

第四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这是和第四期美术实践活动内容一起发布的后记,关于“春”。

此时,我用手机放着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中的《春》,循环播放。这是一部协奏曲,说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也不用为过,而《春》更是著名乘以著名,《春》的第一乐章(快板)那就是著名的三次方。你说不知道,没听过?没关系,找来听一下,几节之后差不多你就跟着哼唱起来,对,就是那段,你不曾注意名字的熟悉优美的旋律。你说,你听到了貌似鸟鸣的效果,恭喜你,答对了,还是抢答。

1717年,维瓦尔第生活环境由街道狭窄、布满运河的水都威尼斯来到风光明媚的乡间,心情因而获得很大的转变,创作了《四季》。《四季》这个名字是由维瓦尔第自己命名的,每一首协奏曲均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各曲均附了短诗,而标题具有的情绪,更能使聆听者感染到那份亲切感。他在所附的十四行诗中描写了潺潺流水、鸟叫虫鸣、牧人午睡、村民丰收、聚会舞蹈、猎人狩猎的各种乡野情怀,充满诗情画意,而这样的短诗对应了音乐段落,成为作品解读的诗与乐的“互文”。

音乐展开,立即是旋律的轻快愉悦,使人联想到春天的阳光和葱绿,随后是用小提琴独奏来表现“小鸟正在唱歌”的歌声,十分地传神。在后面是突来的阵雨、再次的鸟鸣、树叶沙沙响声以及狗叫声,牧羊人正在打盹儿……看,这是不是出现了画面,出现了形象(具体或者抽象的),出现了色彩!维瓦尔第的春是那种展开的、完整的春,是正在当时的春,是将你裹在其中的春。

这是一种春。

同样是“春”的主题,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又会是另外一番的感受,那不是自然的春,那是有关人文的春,是另一种关于生命在春天里的描述,有兴趣同学自己找来听吧。还有,器乐版、琵琶版的《春江花月夜》意取唐诗,听乐咏诗两者相依相宜,也是很妙的。

维瓦尔第给予我们的是春的美丽,未必是春的惊喜,春的惊喜在于一个转角、一个细节处的物象入了你眼,告知你它来了,你心中一紧,转而一喜。

拓展活动中有一个内容是去观察春天到来的现象,你会看到哪儿些,想到哪儿些?是不是让你一惊一喜的物象?是当花团满目,草绿成茵,厚衣穿不住了,你才想到春来了?若是那样,很抱歉,你基本是错过了春。春在何时,春在何处呢?在此时,就是了。“春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通常将北半球的公历3月至5月定为春季。”你看,是不是你已在春里,看一下日历,雨水快过去了,马上就是惊蛰了,惊蛰的意思是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为啥醒了,当然食物也有了,不用饿肚子扛着了,土里憋屈还显热了,得出来了,于是动物成了春天到来的一种标志性物象。

节气,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你是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或许还能背节气歌,但你会用到二十四节气来观察身边的变化么?一个节气,是又分三侯的,五日一侯。例如,现在的雨水:初侯,獭祭鱼,二侯,侯雁北,三侯,草木萌动。獭,我们看不到,抬头看天可以吧,低头看草可以吧。草木萌动,是天地萧索至极后的生命酝酿,未必是嫩绿色挤出到你眼前,你能看出枝、芽有些饱圆,有些润泽,那就是看到萌动了,这将出未出,积攒着气力的状态,该是什么颜色呢,你又该是怎么画出来、写出来、唱出来呢?这其中还会有味觉的感受、触觉的变化、身体的应和,不一一来说了。

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若是在生活中不沾满“墨汁”,一下子又能写得了几个“春字”呢?你若是没有关于春的亲临、体验和获得,又会有怎样充实、真挚和独立的“春天的畅想”呢?美术,是表达的方式,也是观察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没有观察和思考,只好无趣的抄袭或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默不作声”下去了。唉,好可惜啊。

是不是从这个春天开始,去观花,去听风,去试试树皮的温度和土地的干湿,每天在同一个地方驻步,留心一日消逝给周遭塑造的变化,留心一日消逝给自己打磨的光彩。原来的你,会惊喜于几日十几日再遇的景象,现在的你,会惊喜于一夜流转后毫厘的进展。春,一直在努力,在默不作声中勤勤恳恳,在各处慢慢生发着,蔓延着,你为何不同去努力呢?一并生长,相互知晓。

三日后,惊蛰。可留心: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始”字很可玩味,别着急马上看到“华(花)”,它们正在从花骨朵的小尖尖长起。愿你日有所感,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日有所进。

这也是一种春。

还有一种春,是春的畅想,未必只是春天到来才有的,也可在他季他时想起春,此时,春是一种意象,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符号,心之所在就是春天。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名篇了,大约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正式遇到,今天我先给你留下一个印象。这首诗写于三十多年前的冬天,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在冬天里对春的畅想和思念。在这里,春是温暖的,是能装载着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的,第一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世界的状态,是满心欢喜的总结,而在结束时,它成为诗人的最后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春,是希望,是初始,是重新的开始。你去想象那远处天海交际,近处春在花开,该是脑海里有一幅画面的构图,读读想想,再有平日对春的念记,画面完整起来,形色齐备了,细节充实了,此时喊你画出来,大约是不很难了,是与此时的季节无关了。美术就是这样,与你的心相关,畅想就是创作的第一步,是“高于生活”的开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与你心中的感思相关,慢慢成熟,借机表达,风格、画幅、材质都是可以向人学的,心是自己的。

再多的不说了,貌似今天上了音乐课、生物课、语文课,唯独没有太多的美术课,像是在围绕“春”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为美术课做注脚,实质上这些又都是美术本身。美术关乎你的体验,这些也是你的体验,构建着你的审美,表达上不同罢了,如实表达的话,哪儿种那个方式都是你。

我在想,你正在这个春中,该会是一个怎样与以往不同的春呢?看好你!加油,不负自己不负春!

对了,关于听《四季》演奏版本的问题,还是你自己去找吧,《四季》演奏的太多了,看一下音乐软件里的评分高的一般不会差太多,等你听多了自然有判断和喜好,这个强求不得。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2日

附:

维瓦尔第为《春》写的十四行诗:

“鸟儿欢快鸣啭,

热情迎接春天。

微风轻拂泉水,

细声密语潺潺流。

乌云笼罩天空,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云散雨止,

小鸟又唱起动人的歌曲。

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

在簌簌作响的枝叶下,

牧童和他的忠实的狗正在入睡。

在春光明媚的灿烂天空下,

应着农村风笛的欢歌,

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

 

———————我是分割线———————

 

第五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今天已经开始第五期的美术实践活动,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看到了此次发布的后记。后记,自然是在正文后面的,当然了,在后面不代表不重要,只是言之不尽的“无奈”,无奈于我有很多话要继续说。你或许已经很恼烦于每次续在最后的“大尾巴”,可是,“话痨”有很多话要继续说,因为啊,这些话在我看来:蛮有必要。

这种不是完全教你如何握笔,如何配色,如何画横,如何抹竖,每一笔要如何呈30度角来与纸面接触等等“操作手册”的泛美术话题、大美育话题反而显现了美术最大的价值——它可以包容进太多的东西,在审美/通感为基础的平台上揉捏、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东西,属于你个人体悟的、个体经验的思维立体结构。这种融通性,是可以在立体结构的任意两点之间做连线,得其便捷和明确。例如,这整体结构是个球立体,球面两点间最近的连线不是在曲面上的两点间弧长,而是贯穿了球体内部的连接。这两点可以是美术和文学,曲面下的连接就是个体的审美/通感,球体里的连线(审美/通感)不能建立的话,那你就在球面上走弧长去吧,甚或是从未想到这两者之间会有连线,因为它不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就像是站在天津最高楼你看不到阿根廷一样。具体画面自己想去吧,我就不配图了,要不然就得有撇嘴的,说我乱跑片场——教数学/几何了。道理是可以这样比喻的,你也可以开脑洞建立自己的思维立体结构的理论模型。

(画外音:关于数学,推荐一本书《费马大定理》,数形结合的完美之作,你可以理解为美术中的具象作品和抽象作品对同一主题最为精彩的表现,关键是这本书写的很好,很好读下去,作为文科生的我,是可以读明白的,不枉有人说它是“科普作品中的武侠小说”。推荐!)

上次的后记中试着从音乐、生物和文学聊了聊对春的想法,以此为话题又与几个朋友继续交流,得到不同的见解,有趣的很。看看,一节美术课引发的讨论,本周的实践活动里正好有“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表达”的内容,你来用文字记下来观画品画思画的片段吧,即使是其中某一点在你眼前亮起,也不要放过,能让你眼前一亮的,或许会点着我整个的心。

美术的责任之一是:思考和交流的起点。我粘贴几个朋友的回复,和我一起回望那夜关于“春”的“聊天记录”。提前说明,都不是作家,闲聊闲写,如有不喜,请移步。

一、先是马兄对我的那段“你去想象那远处天海交际,近处春在花开,该是脑海里有一幅画面的构图……”做了自己的改写:

“你去最远方,比天海交际的濡湿一笔还要远的远方,你观目下春在刺痛花开,该是心中的愿景,该是永无的佳构。或者趁雨落捻动书角,无心读字,只闻着潮暖的纸香,算是此刻对春的念记,于是可能画面时而完整起来,形色齐备,细节充盈。此时心上人喊你画出来,没难度了,与此时的具体季节无甚么关系了,那是你俩的宇宙。美如是此般,那就是醉人的,与你的酒量无关,与你的情或许也不连着,她永远在那儿,与你心中的‘真’相关,萌芽后飞速的绽放,机不可失,人生仅此一刻可以言说和表达,那么无心与深情就是创作的第一步,是迈向‘远离于生活’的法门,物化的时与空都会限制去想,想成了,于是超越了时间,淡化了地点,面朝属于你的大海,花为你永开不凋。至于选用的风格、画幅、材质都是最适合的。”

这是一位更纯粹的艺术家的春天的畅想,他的片段与他的经历、过往相关,所以他是他,他的挂怀和着眼与我不同,他对创作的理念和基础与我有差别。两段文字,头相似,尾相近,内里却又各有抒发,“和而不同”也。

二、一觉醒来,马兄又发来一幅书作及文字,看来真是用功去了,一宿未眠。“春”换了一种方式:

“《春怀》梵焱

庚子二月十一,子夜未眠,浥屾兄嘱予作文写春,愚难胜任,老友莫怪。老师,交卷。

春暖花开人未来,何哉?

幽居防疫等春怀。

怀,漫山野面大海,

怀,雨润屋顶鸿雁返。

怀,学堂明媚书声朗,

怀,暗夜始尽东方白。”

 

又一位老师也在盼开学啊。

三、一大学生杨杰也是交了“卷子”:

“春,我苦苦寻觅着春天的气息,总渴望这加快她的脚步。

风知道,它奋力的吹走了严寒,虽有些许疲惫,它依然吹绿了大地。

风,紧跟着春的脚步,把保存已久的佳酿全部释放。

踮起脚尖,春风拂面,头顶的桃树枝上已出现了淡淡的粉色,凑近一嗅,所有的甜香直涌心头,仿佛空气中充满了难以压抑的快乐气息。

宁静的早晨,幽静的夜晚。

总有那么一米阳光,撒着欢儿抢先来到大地间,紧接着,翻滚,嬉闹,不一会儿,整片大地就在暖阳下了。

等到这光闹腾够了,才在山头渐渐隐去,夜幕降临,守着窗儿,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在寂静的天空中显得格外显眼,呆呆望,痴痴的想……

独自寻这份春色,我知道,最完美的春色弥留在我心间,我侥幸的憧憬着,盼望着,呼喊着……轻轻地,静静地,慢慢地享受这人世间的美好。”

他这是自己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了哈,前半段文字可以对看波提切利的《春》,后半段文字意象了石涛的《李白诗意图》,寻得是心里那刻的故乡,情不苦。

粘贴结束,关于春的文字的畅想就到这了,不是喊你来欣赏美文,而是让你看到有趣的对谈,由美术引发的对谈。转天,古琴侯大师只回了十三个字:白雪阳春游春四大景阳关三叠。从《白雪》压春开始,晒《阳春》,去《游春》,见《四大景》还春景在,到《阳关三叠》渭城别离,最终春带着一丝愁轮转过去。寡言的琴人也有好充实的一段春时,赶紧找来听,看曲目而晓怀情,听琴音而知雅意,不可枉费了此番的用心之选。

已至惊蛰,正好是初候,桃始华。桃花倒是没看到,我之前也说过,不要急,桃花还需等时日,倒是碰到了另一种比我着急的花,从惊现骨朵开始,两三天就开了起来,最后放几张照片吧。这就是“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的迎春,你看到了么。二候,仓庚鸣,来了,又该去听鸟叫了,由此看来,古人每天还是很忙的,眼神不会太差,近处看花,远处看鸟,天然保健操。

现在来说一下拓展活动中填涂活动(二星活动),一共五张线稿,你可以完成不同的稿件,也可以同一稿件做不同的色彩搭配,你可以给自己定制一个春的主题来做色彩的实验、配色的游戏,例如春雨中的咖啡、春雷等,你说要跳出春的主题,当然可以,那主题你自己定吧,什么可乐系列、橙汁系列,只要你喜欢且画面效果和主题搭调就好,这个创作的目的达到了。

有人说我不喜欢这几个,那你就自己找找这套书去选选画稿。这套书叫《秘密花园》从第一册开始出了好几种,那可谓是带动了一时的风潮,大约七八年前的事,你们也不是很小,或许还有些印象,反正是彩色铅笔都脱销无货了。当时看朋友圈,大家晒的作品无一相同,各自不同才是最好的,你想一想,大家在相同中展现着各自的不同,有近似而不是雷同,这正是对现实、对每一个人最真实的反应啊,从中也看到每个人的性情,是不是很有趣。

《秘密花园》所提供的现成的画稿会省去很多麻烦,多少也制约了你对形象的安排,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你的作品从画稿开始都是自己画的,有难度是么?从对现成的画稿的局部改动做起,难度是不是会降低一些,慢慢提高改动的占比,最后就成了完全属于你的作品,恭喜你。只要做下去,再难做的事情也会有进步,就像拓展活动里那个有关水彩学习的视频《零基础自学水彩临摹100张之后》,留存每一件作品,过一段时间拿出来排序好,看看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点个赞。这叫做:迈小步,不停步。

我突然想起个问题,你们每次收到实践“任务”时,会不会先看这大篇幅的“尾巴”么?若是如此,我甚是荣幸。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9日夜

 

———————我是分割线———————

 

第六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开始第六期的美术实践活动,这一期的主题是关于吉祥物设计的,这个内容我想对于你是有天然的吸引力的,在形象上、在表现方式上都是与从小伴你长大的动画片是很接近的,你能沉迷于动画片中,坐在那里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安安静静的投入进去,自然是很容易接受吉祥物的。

绝大部分的吉祥物是具象的,至少是有个具体的形象来源或指向的,例如某种动物、某种植物或者某种人物,即使是拟人化的形象,也会有好让你识别的标志性的形象或符号,你现在想想五个福娃,是不是在头饰上标注了很好识别的形象或符号,来源很清晰,也就是贝贝的白鳍豚稍微偏一下,不过有一次介绍,你也差不多记住了。这就是吉祥物所需要的“亮眼-入心”的地方,要有高的识别度和记忆度。

当然了,我说的这些都是要正度的“亮眼”,能“亮瞎眼”丑到爆的不算,网上有这方面的反面教材视频资料,你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看看,看看那些不成功的设计到底有多么的不成功,丑且怪还要拿出来“吓唬人”,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原因是审美上的不正常,另一方面是不符合观者的口味(不舒服)。审美上的问题就不多说了,无非是甲方或乙方至少一方的审美底线的问题。不符合观者的口味这一点就有意思了,之前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实践中,我一直在强调“有自己的想法、认知和表达”,因为那些不属于设计类的美术作品,在美术设计类的创作中还需要加入“观者的口味”这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设计类的作品是在审美要素的组合、应用后,传达信息、提供感受,更要实现“用”的作用,这个“用”可以是器物、用具本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陶瓷设计等),也可以是让你去寻求器物、用具的途径和导向(平面设计、海报设计、标识设计等),是要解决物质问题、实际问题的,不止是精神的愉悦、启发和交流。一个漂亮而不可使用的手机,你会买么?大约不会吧。

有人会问到魔盒,那也是有各种设计的啊,也没啥用啊?没啥用这一点表面上不可否认,它经过商业运作和包装,具有了流通性和稀缺性,成为了用来投资和交换、以致保值升值的收藏品,不能当吃不能当喝。但,它本质是一种玩具,一种特殊的设计类作品,它具有特殊的游戏功能、陪伴功能和“记忆存储”功能。还要注意一点,它是工业化、系统化生产出来的,是以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反馈-设计作为一个闭环的,是应和大众的口味和喜好的,不只是表达了设计师的“我思故我在”和“为所欲为”。

“它是工业化、系统化生产出来的,是以设计-生产-销售作为一个流程的,是应和大众的口味和喜好的”,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产、销售,实现能够使用,最终再反馈回设计师,进入下一轮的设计(修改、新建),不是为了设计师自己的使用,设计需要准确的面对大众,面对用户。绘画雕塑一类的美术作品是可以自娱的;设计类的作品是他娱的。

在反馈中的这种设计师与大众与用户的互动是更加细化和准确的,不会也不能有太多的“误读”。绘画雕塑一类的美术作品是需要误读来增加作品的价值和魅力的;设计类的作品面对误读,就是面对死刑。

在设计到使用过程中,有更多的物质因素、技术因素会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绘画雕塑一类的美术作品可以减少物质因素、技术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依靠作者个体的能力和条件来实现,多周边的关联性会比较小。因此,设计是有“功利”的指向,它必须全力成功,不能失败,设计师必须深思慎行,他的失败会是一堆企业、一大票人、上下游链条的失败,“惟利是图”是设计的本性和本命;绘画雕塑的作者的失败,最多是对自己及身边联系紧密者有所影响,“为所欲为”是绘画雕塑的本性和本命。

二是,设计是要应和大众的口味和喜好的,是应和,不是迎合。迎合,太过于表面化和暂时化了,总是追着大众,无趣的。应和,是能够提前了解到大众所需的导向,甚至是在大众自己还不清楚自己的所需的时候,准确的推算出走势和喜好,于是在前面不远处准备好,等着大众,应了当时所爱,和了当时所喜。换个说法是,想到大众的心眼里了。能不受欢迎么?

没有凭空制造的消费点和关注度,iPhone貌似横空出世,它之前的Apple系列、Mac系列、iPod系列的技术、市场和文化的叠加已然搭建了最扎实的平台。当第一眼看到iPhone,立马喜欢上那外观和颜色,第一次点击滑动着触摸屏,惊奇而又很快适应了没有键盘,第一次操作着IOS系统,疑惑中感叹操作的便捷,这一切看起来的新体验,不正是你所希望的么,不也是乔布斯在前面等着你的结果么,或者说在前面为你“挖的坑”。他创作了触屏手机,但他不是创造了触屏时代,而是把它(触屏时代)从大众的心里拿了出来,预先摆在前一个路口,等着这个“礼物盒”被打开。新预想、新技术的实现、运用、加载并不是一蹴而就,首代iPhone团队研究了30个月,这在电子产品领域就是很慢的代名词了,乔布执拗的对他的团队一直反复着各种要求、责难,甚至折磨,来达到他预想的“拿”出来的那个效果,这同时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实在太难了。具体的过程,有兴趣的话,你去看《乔布斯传》吧,看看乔帮主如何反复无常和追求完美。这种超前而又不走太远的距离和方向的把握,应和而非迎合,正是乔布斯的厉害之处,他未必是亲自做设计图效果图的人,但他是最成功、最伟大的设计师。

绘画雕塑的名作就不同于设计作品了,越是伟大的名作越可能是要超越的、跨越的。看得懂更好,如果看不懂?那是大众观者的问题。画家们雕塑家们常常不会考虑和身后的大众保持一个合适的身位、距离,不会考虑大众能不能跟上来,他们要一骑绝尘,让大众望其项背,感叹于他们一路留下来的作品的妙处,或者假装看到他们一路留下来的作品的妙处。回到家,大众该吃饭还是要用碗筷,该睡觉还是要躺在床上,生活依旧,或许心灵有所不同罢了。

到现在,一堆文字写出来,就是想告诉你,设计不是随便“玩玩”的,它也很不简单。设计与绘画雕塑这样的纯美术相比,它要应和大众,适度的引领大众,真的有难度,有挑战。最好的设计是设计师自己喜欢,大众也喜欢,叫好也叫座,业内业外都认可,难吧?所以,每一位设计师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都值得被敬仰,每一位伟大的设计师都必须被崇拜,他们是在研究有关人和人性的问题,虽然好的设计作品让我们爱不释手的背后,是他们对我们人性的准确拿捏,但依然要尊重、敬仰和崇拜,他们确实解决了问题,确实让我们生活舒适、便捷,确实让我们心情愉悦,确实让我们念念不忘。

这两天正在看克里斯托弗·西蒙斯的《就是设计》,看过了这书,发现我的想法已然有了局限,在写出这些文字的同时,我也是在做着思考和修正,调整着认知和表述。(感慨一下,读书真的必要和必须。)我摘几段西蒙斯对兰迪·J·亨特访谈的内容,你来看看什么是设计以及设计师的责任会是什么:

“你将Citizen Scholar(设计工作室)描述为‘负责任的设计工作室’,到底什么意思呢?

负责首先要意识到责任的存在。然后,意识能够使人们基于信息做出决定。不论好坏,我们接触的项目影响着人们使用资源的行为。负责任的设计非常重视将事物扭转到好的一端去。

我总是将这一点视作灵感的来源以及对自己的挑战。Citizen Scholar不仅描述了我现在的状态,还表达了我希望达成的状态,以及我希望接近的人。

你从始至终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改变了你?

我认为责任与其说是做一名设计师,还不如说是作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这一点告诉我如何处理设计问题,然而我更想这样认为:这也告诉我如何做缩釉其他的事。我感谢我的家人和老师将这一点教给了我。

……

你在哪里划定界线?

对我来说,第一条界线是个人层面。然后第二条是主题/项目/客户层面。我避免为自己不真心喜欢和尊重的人工作。涉及到作品以及如何进入世界时,往往是我喜欢接近的人能够认同我的责任感。自然,他们接触的项目也就能够与Citizen Scholar的目标达成一致。也有许多非营利及其他团体滥用资源,并且基本上效率低下。设计不能帮助帮助他们,所以我想说,我要在这里划一条界线。

为什么?

当项目中每一个人都很投入,并且我们的利益一致时,更可能完成优秀的作业,享受过程和结果,并对于设计作品对其他人意味着什么感到骄傲。如果项目开始之前就不是这种情况,那么它就是所有人精力和智力的浪费。我们不希望被称赞为‘负责任的设计师’我们只是希望享受可能拥有的最好的生活经历,并帮助其他人也能享受到。”

好了,就手敲这些吧,要说的大概也在这里面了,设计是互动的,设计师也是有交互的人,他们最希望的是做“相看两不厌”的项目。你的吉祥物会不会是“相看两不厌”的呢?这真的需要你用心去考虑了,我会首先是尊重你和你的设计,等着未来对你的敬仰和崇拜。

至于这个途径,从临摹开始,然后借鉴、修改,到独立创作。一路下去切记:多看,多思,多练。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16日夜一稿

2020年3月18日二稿

 

———————我是分割线———————

 

第七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这已经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第七周了,我们每周都有一个起头的主题,然后“漫谈”下去,不知道这样散漫的文风和不走寻常的思路你是否习惯。有人问过我,写这么多的东西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会不会读呢?我想,作为随时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能读一些就是一些了,从哪儿读起,从哪儿停下,没有必要强求吧。作为书写的对象、阅读的主体,可以是你,也可以不是你,是你意味着你与我的交互,我自信这些文字是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为你持续提供导引和帮助的,正是因此,作为书写的对象、阅读的主体也可以不是你,或许是你的大伙伴,或许是你的家人,我也自信这些文字是可以跨年龄提供视野和可能性的。于我而言,有一个大愿,关于美的教育的大愿,愿我课里课外的的内容能有助于某一个、每一个学生,他们成为真善美的良导体,递送能量到他们的身边人,由此美的教育关乎个人,关乎小群伙,关乎大群体。这是大愿,也即是不大会在眼下实现的、轻易实现的,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啊,做一点就会有一点儿获得;倔老头梁漱溟的自传叫《这个世界会好吗?》,老头子是乐观的,我也是乐观的,用一分力,尽一分心,夯实一段美的教育,这就很如愿了。

这一次实践内容关于标志设计,原本想说一说“包豪斯”的,这是一个在设计上躲不开的话题,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在打开电脑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两本书,两本无意间摞在一起的书,改了主意。

一本是从中央美院书店背回来的程抱一的《美的五次沉思》,一本是刚在当当网上买的《诗歌 战争 死亡——茨维塔耶娃传》,两者看上去没有什么关联,一个是法籍华人,一个是美国人写的俄国女诗人,很奇怪吧。看到的那一瞬间,脑海里闪出来一个名字,里尔克——赖内·马利亚·里尔克,那个写《罗丹论》的德语诗人。

作为首位入选法兰西学院的华裔院士,程抱一有很多著作,国内出版过一部《与友人谈里尔克》。无论在人生历程还是精神境界上,程抱一与里尔克,有很多息息相通之处。所以,程抱一对里尔克人生、诗文作品的阐释、解译,就有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程抱一这样评论里尔克:“他是个真诗人。面临“机器的统治”,面临“欲望的混浊”,他坚持足以保全生命真粹的精神。他的有些观点近乎“道”,有些经验近乎“禅”,基本上却是继承奥菲斯的传统,也就是欧洲诗最真纯的传统:出死入生,让爱的裂心开向一切;将一切纳入内心的空间,提升为灵魂的旋律与节奏。”

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她和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三个人之间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本《三诗人书简》,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著名的佳话,字里行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再一次为人类由情私向精神皈依,为生命超越死亡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大约二十年前电台里的一档节目下有个叫《读书人》的时段,那时的我在主持人的声音构建中第一次知道了这本书,至今收了不同的版本放在各处,为了想看的时候能看到。

有个“六度人脉关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曾经很火,大意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关系链和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这是个九十年前实验的结果,虽然最近被提出质疑,但依然可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联,用到来解释程抱一和茨维塔耶娃以及里尔克之间的关联也是可以的,虽然三个人之间相互没有见过面,还有跨越不过的时代,这又会怎样?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我们总说“神交”这个词,就是这样的。至少,他们在我的书架上相聚,在我自己的念头这里谈论着共同的话题,丰富着我的认知和连接点,或者说是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东西,属于你个人体悟的、个体经验的思维立体结构。……例如,这整体结构是个球立体,球面两点间最近的连线不是在曲面上的两点间弧长,而是贯穿了球体内部的连接。这两点可以是美术和文学,曲面下的连接就是个体的审美/通感,球体里的连线(审美/通感)不能建立的话,那你就在球面上走弧长去吧,甚或是从未想到这两者之间会有连线,因为它不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就像是站在天津最高楼你看不到阿根廷一样。”

有人估摸着要看不下去,嘟囔着:你一个教美术的念叨着文学的事,作甚啊?我倒是没有这个“狭窄”觉悟,或许是我这热心肠的性情本来如此,也或许这是我摸到了某些“真实”“真理”的边缘。上面引用的是我们第五次实践活动的《后记》,这句“这整体结构是个球立体,球面两点间最近的连线不是在曲面上的两点间弧长,而是贯穿了球体内部的连接”你脑补一下,这样的连接是不是一个捷径,引发创作的捷径?你也可以称呼它为灵感。你的曲面下的连接越多,触发创作的灵感密度越大,这是人脑的优势和秘技。

我坚信的组构着我的“球立体”,并推荐给你尝试、思考、运用。手头还有一本书正在看,是马慧元的《宁静乐园》。《宁静乐园》收入《谭艺录》系列,这系列中其他书的著者有蒋勋,有汉宝德,马慧元和这老几位放在一起,自然是实力和魅力的体现。这位著者不是很流行的,不是很扬名的,我倒是一直在关注她,从她早年散发的文章,到她的集子《北方的巴赫》,再到如今第六本集子《宁静乐园》,因她和我的胃口,也和我的“理论”。赵晓生在序里介绍:“在当代乐评家中,马慧元是位奇人。她专工IT,却在音乐领域有不同寻常的体验和见识。或许正因为是‘跨界’,一来发自真心地始终不渝地酷爱音乐,二来或许远距离遥瞰,且不受‘界内’各种条条框框技巧法则之捆缚,反能更清晰地看到井底之蛙所不得见之澄阔云天。”看到了吧,这位奇女子,跑在了自己构建的情感与理智的莫比乌斯环里,顺滑转换,两不耽误。这是我们看到的结果的现场,而在生长的过程中,她的音乐与IT也是相看两不厌的。

“古典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事人的恩怨、死亡、绯闻都消失干净,或者让人重复得麻木,当所有现场感、时代记忆都成为幻觉之后,作品被印成教学用的廉价版本,仍可供音乐学院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抬杠和骂街——这样的音乐才算真经典。我对经典的认识就是这样。”(马慧元)

这是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关于古典音乐的定义。

拉回来话头,说个与美术相关的例子,也是一本书:诺莉亚的《观乐听画的瞬间——音乐与美术的交响》。这名字就惹我喜欢,观乐,听画,一套通感,丰富了感官的功能与“共振”效果。看着目录里一对对人名,莫奈和德彪西,布格罗和勃拉姆斯,蒙克和勋伯格,还有卡洛(卡罗)和杜普雷最妙,我欢喜得手指下意识的弹动,不知隔空摁下的哪儿根琴键。她在这书自序里记到:

“我曾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任教。音乐里有连弓、跳弓、捶弓、分弓等演奏技法,这些技法在小提琴演奏中都是以弓来表现的,学生一时很难掌握,往往屡次示范和听曲都不见效果。用什么比喻可以化难为易呢?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我的脑中终于浮现出了一个好计策。我说:“Think of it(bow) as a brush.(将弓想象成画笔试试)”学生们的眼眸立刻开始好奇地闪烁。于是我让他们放下乐器,拿出铅笔和纸,将纸看作帆布,将铅笔用作颜料刷,把前面讲过的连弓、跳弓等演奏技法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也许是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吧,他们喧声四起,开始一笔笔画起来。

这样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再次尝试演奏。今人惊奇的是,学生们演技大长。原来用视觉表现声音有助于理解音乐啊!我用画框把其中几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画镶起来,挂在了墙上。

绘画与音乐的这种相通之处很多,将它们并置欣赏常常会发现情感倍增。就如莫奈的画作与德彪西的乐曲,前者以分界不明的笔触唤起幻想的氛围,后者则以如漂浮于虛空中的音符和调性不明的和声给人以神秘的梦幻感,而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强烈色彩及横贯画布的笔法也如表现主义音乐家勋伯格所说的那样,可以通过演唱法和12音阶找到与之共通的感党。

对那些迥然相异却传达出相似信息的画家与音乐家们的作品及人生的探究曾令我激动不已。比较一下爱欲与恐怖共存的席勒的画作与贝尔格的乐曲,他们都曾拥有两个具有传奇命运的女人,都曾饱受性压抑之苦。而曾以革命性画作和乐曲震惊了世界的戈雅与贝多芬也都曾身罹听觉障碍之疾。至于康定斯基和斯克里亚宾则都拥有由色闻音、由音见色的通感才能。这些事实和现象无不令人觉得兴味盎然,就像在沙中发现了宝石,这一始于好奇心的探索越来越令我感到喜悦。

在研究和吟味画家与音乐家们的人生和作品的过程中,我对人这一存在物,对人生,对生与死,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回顾,也不断提问、回答和反问艺术的意义。”

好了,敲字就到这里,对于一个敲键盘不灵光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倒是刚好录到的都是精华,具体内容,有兴趣自己去看书吧。现在你再想想,打通“任督二脉”是不是件有趣、有益的事?

再发个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QYctx1TJrDg0gelh5wRA,有时间看看,画的很棒。落脚在美术上,完美。

今天就先到这里了,不论是谁看过了,看过了多少,我都表示感谢,再隐秘的文字也是为了等来被读解出来的那一天,更何况这本是公开的文字和内容。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23日一稿

2020年3月25日二稿

 

———————我是分割线———————

 

第八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现在是本学期的第八周,我们的美术实践活动也进入到第八次了,我们这次的后记从审美谈起。昨天看手机,读到了一篇公众号上的文章《为什么说审美很重要?》,大约和我的想法相近吧,摘过来我们一起看看:

“☆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

穿着即是个人的美感表现之一,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让人觉得舒服。审美是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房间,是出门前精心搭配的衣服,是朴素的书房里一束鲜花的芳香,是客厅里一幅能自得其乐的画。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品味使人独特☆

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去欣赏音乐和诗歌,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去绘画,这些事情跟美有关而跟利益无关,正是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无用”的事情,才是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

☆懂得审美,就会有不一样的眼界☆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富甲一方,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生活中自然没有了品质的追求。这些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

爱美,绝不是一味的追求奢侈,铺张浪费。无数装修昂贵的房子却毫无美感,也有匠心独运的人将朴素的房间装点的非常雅致。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

☆审美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一个人不懂得审美,便可以容忍自己衣着邋遢,自己的房间杂乱无章;一个社会不懂得审美,就会脏乱差,建筑不美,街道不美,整个城市也不会有韵味。美育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感能熏陶气质☆

只有在一个有美感的环境里生活,才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审美水平却依然令人担忧。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

☆美对人有种天生的吸引力☆

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听古人的雅乐,泛读书籍,欣赏大师的绘画,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

☆多给孩子接触美好事物的机会☆

爱美,也不是一件高冷的,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这些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他的脸上,浸润他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蔡元培先生曾经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美育中,会引导孩子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篇文字还是写的很温暖的,读起来不会很艰涩。你有没有注意我之前说的“大约和我的想法相近”,这是一个比较严谨的表达,整篇文章有和我的想法相通的地方:“正是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无用”的事情,才是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也是有些许不同之处的,具体就不说了,换做你也是有如此同与不同才好,才说明你在走心的读和想,因为啊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是不完全一样的,“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

独立的审美,不是刻意怪异的审美,是你应该拥有的,而不是盲从,就像你的衣服、鞋子要合体合脚,要舒服,别人适合的你也抓来一件套上就走,扒拉来一双蹬上就走,大概率是要出状况的,穿得越久,走得越长,越是能感到是否舒服,更不用遑论奇装异服甚至搞错性别的衣服了。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罗丹说过:“可是要当心,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尊重传统,找出传统中所包含的,富有永恒生命力的东西----对自然的崇尚和真诚的态度,这是天才们所共有的强烈执着。他们都热爱自然,且从不说谎。如此传统便将智慧的钥匙交予你们,依靠这把钥匙,你们能避开守旧的桎梏。也正是传统,告诫你们要不断地探求真实,并阻止你们盲从任何一位大师。”对前辈的话要听,听出其中的核心,而不是盲从(模仿),不是全盘的吞咽,我这《如信的后记》也该是你如是不盲从的去读,去看的,你要用心、用脑的去研磨和筛选,留下你现在能消化的,补充你的“身体”。至于暂时研磨不掉、消化不了的,我希望不会被马上扔掉,大约过上一段时间,里面又会有养分被发现。当然,决定权在你。我随时侯在这里,准备着再次、再再次给你发送这些“文件”。

审美从哪儿开始呢?让汉宝德先生来告诉你吧。

“可是,美育真的要从何谈起?要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谈起,而且要自小处谈起。我常常自茶杯说起。我们都要喝茶,茶杯可能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用器了。它不仅是生活之必需,而且是必需中比较接近灵性的用器。

……

事实上,只有单纯的生活用器,才能摆脱艺术内容,把纯粹的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生活用器是没有内容的,它们只是为我们所用而已。要谈内容,就是它的功能。一个杯子,只是供我们喝茶所用。因为单纯,它的美才容易突显。你曾经认真注意过你的茶杯吗?如果你选个很美的茶杯,就是在美化人生的途径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你注意到茶杯,就会感到选一个茶杯并不轻松。你会发现在百货店的家用部有各种各样的茶杯,使你眼花缭乱,有不知如何下手之苦。这正是锻练你审美判断能力的好机会。如果你已有相当的眼光,则你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在众多美好的设计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用的茶杯,这是理性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你有权利选择你所偏爱的形状或颜色,选择最近流行的风格,甚至选择与你的其他家用器物相配合的设计。如果你真正缺少判断力,从来没有想过选择美的茶杯这件事,你很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这该怎么办呢?如果你真想迈出这一步,又不想去上一门美学的课,那我劝你多准备一点钱,多保留一些时间,与自己玩一个游戏。你要开始多逛百货店,养成找茶杯看的习惯。

多看是训练眼光最好的办法,因为审美是人类的本能。尽量多看、细品而不下判断,是用功的第一步。读读设计美学相关的书,可以帮你快速成长。一旦可以下判断就可买一只回家。但逛百货店去探访新款式杯子的习惯,不能间断。过一阵,你会发现原先买的并不理想。如果有你喜欢的样子,不妨再买一只。这样下去,经过若干次的探访,看了不下数百只杯子,你应该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养成锐敏的审美眼光了。这一点,与听唱片或CD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是完全一样的。

也许你在杯子上缴了学费,但自选择杯子上所锻练出的眼光是可以用在其他器物上的。你很快会在选用一切日用器物时花时间去探访。这时候你就了解为什么女孩子喜欢花那么多时间在衣物店里,而迟迟不肯出手;也明白了为什么女孩子常常是选择悦目衣物的行家。把购物的选择过程看作审美判断的日课,就不会觉得她们老是喜欢逛店是浪费精力而无所事事了。

当然永远有一个快捷方式,那就是去购买名设计家的作品。只要打听明白行情,即使不懂得欣赏,先拣合用的买回去再说,经常使用,日夕摩挲,你终究会体会到它的美感而爱不释手的。因为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创造美的东西。”

汉老先生有意思吧,教你审美的同时,顺便给女孩子爱逛街找到最好的解释,也给花钱找到了由头。回想一下,我那些茶具也是有一个逐步更新的过程,仗着有几年所谓画画的底子(眼力/审美),弯路走的少一些,长进还算快,现在看顺眼的就不问价了,大约价格都是在四五位数起了。这个过程有个词叫“长眼(涨眼)”,增长见识,提高眼力,马未都先生就说他自己是天天泡故宫里,撅那看玩意儿(文物),和汉老先生说的这意思一样,方法不尽相同,一位要在身边起步,一位要上来就看到尖顶子上,但核心是一致的,都是要多看、多比、多记、多思。若是问我哪儿个更好,我答:两条腿走路,都得要,都得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今天又说出来不少篇幅,发现关于平面设计的内容没有说,还有之前提到的包豪斯也没说,看来是要再找时间了。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3月30日一稿

2020年3月31日二稿

PS:说到汉宝德老先生要多唠几句,他是台湾建筑学者、建筑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建筑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上次说到马慧元,提及了汉宝德和蒋勋两位先生,这次说到汉老先生,又会遇到蒋勋先生,老二位又聚在这套系列书里了,这种各套书系中的并置,使得在我的认识里二位是可互为比肩的老先生,只是当下何汉老不如蒋先生火爆,大约是怹写了十多本书,大部分是与建筑有关,适合大众普及的大约只此《美,从茶杯开始——汉宝德谈美》一册,也许还有怹已经作古的缘故吧;而蒋先生文字功底更深,涉猎广,书写得多,在当下流媒体里露面的机会多、节目多,活跃度高,名气便大很多了。现阶段适合你看的就推荐这本,新版本直接叫《汉宝德谈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谈美,谈美感,谈美育。 

 

———————我是分割线———————

 

第九、十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现在写下来的是我最后快完成这篇《如信的后记》又翻回头来写下的,想是在开头要向你道歉的,很是抱歉比预计的时间晚了几天才完成了这次的内容,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还是有一些有关防控的事情要我去做的,这两周占用了很些时间。每周的自主实践活动内容都是斟酌后的结果,太过匆忙会有不该的谬误,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也包括每篇《如信的后记》。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几周的后记里有了更多的声音——我在引用更多人的话语来表述一些事情,这些“外援”的引入,不再让我孤立独支的“一言堂”。拉来这些人,自然是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用来做准备,最近买来的书摞在一起已经超过了我的身高,我还是在买买买,翻翻翻以及记记记,找寻着最适合(未必是和我的意见完全一致)的内容,尤其是恶补了有关设计和设计理论的内容。

在我的过往中,是不大看得上设计的,认定这些设计是美术中最不美术的,是不够纯粹的,是不够有理论价值的,大约是当时认为设计要面对甲方的各种无理的苛求而改变自己初衷和自由来换得饭钱,现在想来,未必没有对那时设计能力的低下和理念的无趣的反感在其中。在专业发展中,便自觉的规避了与设计有关的内容,也没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随着时代、社会、设计以及个人的发展,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身边和天边的设计都好看起来了,之前的盲点溶解开了,原来这有一片纷彩的平行世界。

现今,我们的设计有了温度和柔度,不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直击,设计有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个体语言性,这是我们的进步。在之前,我只是感觉上的设计的舒适,这其中有使用的舒适和视觉的舒适,以及观后的反复思量和意犹未尽,通过这次的恶补,我逐渐建构对设计的认知结构,连接着设计与非设计的各维度上的关联。你看看,我是不是也在学习,也在成长,那么你们呢?

今天我大约说两个问题,一个是延续关于设计的内容,一个是开启关于创意的内容。

之前我引用过克里斯托弗·西蒙斯的《就是设计》的内容,他自己在序言中说:

“并不是说所谓的‘有益’设计一定是更好的设计;然而时间表、产品标签、高速公路标志以及投票用纸都是我们这个设计社会的重要元素……它们需要熟练的设计——正如最为平凡的产品和偶然的经历都需要设计。这些因素共同制造我们文化的视觉风景。古代社会以同样的方式用壁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形式装饰建筑、花瓶以及公共空间,而现代的视觉文化是一幕幕独立的设计经历混合拼凑形成的商业艺术景象”。

好的设计师是社会风景画家,就像你的一幅招贴、一面板报会成为教室中最重要的“风景”,或许是我的职业敏感,进到每一间教室我都会不自觉的去看上一眼墙上的新“风景”,然后暗自做个评分,并以此作为对其班风班貌班格进行判断的重要元素。再缩小一下范围,由一件作品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情面貌和责任担当,你的作品即是你,作品的面貌即是你的面貌,因此,从最小的范围,也要认真对待你的作品,看重它的价值,当丑陋、潦草的作品拿出来的时候,也宣告着你的不尽责和失败。这次拓展活动中,你的招贴不会是你的滑铁卢抑或是耻辱柱吧?

这次再引用几段西蒙斯书中他对艾米丽·皮罗顿的访谈: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何不经营一家优秀的小设计公司,义务承接参与社会的项目,或者完全关注这类工作?为什么要开始一场变革?

……设计师有很多东西可以贡献,然而在设计产业中我们创造的许多结构不允许我们发挥我们的潜能。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技能组合是什么,并且弄清楚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使设计能够交给真正需要生活改进方案的人来进行,这关乎考虑谁需要改进日常生活的工具——像我的祖母、学校的儿童、被领养儿童、无家可归者——并将我们的技能运用到这些盲点上去。

平面设计通常有争议地被认为不如工业设计实用。你认为你的设计创新原则如何适用于平面设计?

你提到这一点真有趣,因为有时我认为事实恰好相反。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提升觉悟和讲故事的机会和责任重大。产品设计通常是静态的物体(我希望改变这一点——从产品到工具,从材料到解决方案),平面设计能够赋予概念以生命,通过视觉刺激用动态和私人的方式讲述故事。我确定我曾经希望自己是一个更好的平面设计师——我们的许多项目本来能从更好的视觉沟通和故事讲述中获益——我总是因为重复使用两种字体而被别人取笑。

你很挑别,但你也是个乐观主义者,告诉我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我认为没有批判眼光的乐观主义是天真的,我的方法总是以穿插着乐观主义的批判开始,‘这是好的,但是我认为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做。’这种工作方式意味着你虽然总是在鞭策自己,但你在工作中仍然是满足的。”

这是一个乐观的设计师,她对设计的要求是有承载的和负担的,而不止是赚钱养家的手段,当我们的社会进入到对特殊群体/边缘群体、人的内向的关注时,我们的设计也更应该有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在这个层面上,设计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是一样的肩负社会性、公益性责任的,在被接收的前提下,更多的散播和稳定下来与正向相关的内容;现在看来设计在主题选择和互动方式上,与现代艺术、行为艺术切实越来越相近,甚至有时是分辨不清其中的界线了。

皮罗顿同时提醒,先要搞清楚你的设计对象是谁:这个需要面对的群体是已存在的,还是需要你去发现和汇总的群体,面对这个群体最好的表现/“轰炸”方式是什么,如此等等。当你确定了“人”的时候,才好以自己的角度和距离往下搞下去,最好是去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像个奴才一样低媚的解决掉问题。温度和柔度不等于放弃自己,完全听从别人的指令是设计者不够聪明的体现,也是对设计的底线的出卖。这不是一个矛盾的话题,而是一个需要有技巧和专业训练的话题,用皮罗顿的话来说是“通过视觉刺激用动态和私人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本事,“故事”讲好了,设计作品才会成功。所以,闭上眼安静的想上几分钟,需要设计的招贴是什么主题,招贴设计的对象是谁,该如何调动和刺激他们的反应?

有人会问,那些以“离经叛道”而被追捧的设计作品,叫喊着不要“靠近我”,它们不是在脱离群体么?这个问题很好,依我看,喊出来要划清界限且被追捧的作品,越是火爆,越是说明设计者对人性和群体的研究深刻,他成功的挑出了“人”的一个新的需求切入点,一刀致命,而又让人心甘情愿。

这种依靠呼喊“脱离”与“出走”而“磨好的刀”,就是创意,或者叫做创造力。创意是催化剂,是兴奋剂,是审美的外化,也是心灵的粮食,它直抵人心。作为美术老师,创意这词应该是高频出现的,教案里会写上,课堂上会叮嘱,评价中会用到。成功的创意结果很明显,谁都能识别并接收到其中的“秀”点,而那些效果并不明显或不成功的创意呢,那些时灵时不灵的创意呢?我们是不是一样要关注啊。从此时开始,我们开启一个新的话题:创意。

创意很神奇,好的时候看得见,不好的时候都说它不存在,都当它不存在,其实它就在旁边,你转转头就能看到它比你还着急的在原地转圈圈呐。这个话题严格来说是结合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图像学、美学等学科的综合、跨界的大学问,几年前我找了些结构严谨的资料来读,研究了一下这个话题,但今天拿这些来讲给你的话,估计到达你那里的转化率不会太高,大约你会觉得创意这件事好没创意哈。正好前些日子我读到一本书——《创意之源》,作者威廉·克卢巴(William Kluba),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不是老学究式的讲道理,而是出于自身的实践和经历,有些方法是拿来就能用的,信奉有甄别的“拿来主义”,是我前进的加速器。

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只引用其中一个小标题的内容:你涂鸦吗?

“我常听人说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卡了壳,无法继续下去。那我就会问他们这么一个问题:“你涂鸦吗?”信手涂鸦可以是一种轻松的创意形式,一种消除神经紧张的方式,也可以是种种思路等待实施的过程。我个人比较喜欢后者。仔细看看你的涂鸦显示出来的种种形状。

你的涂鸦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涂鸦在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什么?是建筑,是几何图形,是不规则的,是规则的,是线条组成的,是稀松的,还是紧密的呢?你会在这些形状上写字吗?这些涂鸦像漫画吗?涂鸦往往体现了深藏在你潜意识中的见解,很多尚未开发出来的思路就潜伏在那里。涂鸦正如在浑水中钓鱼,天晓得什么会上钩呢!或许是条鱼,一只旧皮鞋,没准还会是一枚钻戒呢?我最喜欢等待宝贝上钩——这宝贝就是你通过涂鸦发现的东西,比方说一个超酷的形状或是一个有趣的线条。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往往对涂鸦不重视,觉得它没那么重要。我们认真起来,就把心思一股脑地投入到创作过程中,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该是要用富有判断力的眼光优哉游哉地进行创意。紧张和压力会让我们的创作毁于一旦,还会阻碍我们的思路自由萌生。我们不能为创意提出硬性要求。如果容许创作过程来决定我们的创作方法,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样我们就会和自己的作品进行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创作过程就会成为一个美妙的取舍过程。

这里有个关于涂鸦的小建议:观察一下涂鸦的样子,看看它们对你来说有何意义,试着不依照任何参照物画一些形状(例如,条信手画出的线条、一条曲线、一个形状的多次重复,任何不可名状的东西)。或许你已经是涂鸦天才了,手头有一堆可以派上用场的涂鸦之作,以后可以随时用这些涂鸦作参考。涂鸦的确可以形成种种思路,不妨看看那些平面设计师,你会发现,他们每人都有一页又一页的图画,这些图画看似非常简单,但却是许多标识的创作源泉。

你或许常听人说,有些歌曲创作者先想出来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最终衍生出一首歌来。他们不停地重复这个词、这句话或这段旋律,直到歌曲中的其他部分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滚石乐队的基思·理查兹( Keith  Richards)说,在创作《我无法满足)(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这首歌的时候,一开始只有前奏的旋律,在创作完毕的前一天晚上,他把这段旋律录在了他的小录音机上。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居然把录音这回事给忘了,由于没关录音机磁带不但录了这段旋律,还录了一个小时的噪声。基思・理查兹的创作方法其实和写日记或做笔记没什么不同。要把思路记下来,你甚至可以用上数字录音机或智能手机。”

这个方法简单吧,材料好找,也不受场地的限制,你可以把涂鸦看做一种收集资料和灵感的方法,也可以把涂鸦看做一种解压、释心的方式。推而广之,随时记下来一段文字,随手拍一张照片,或者录下来一段话,像基思・理查兹那样录下一段旋律,录下一段鸟鸣风啸,都是你的收获和创意的温床。在这其中是有你和你的痕迹的,种下的种子会发芽,说不定是参天大树,也说不定是一地草丛,关键看你需要了,暂时留好,静待其美。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一位滨海新区的中学老师就爱随便涂鸦几下,然后从一个点开始画下去,蔓延到整个纸,或者从几个点同时出发画下去,连接在一起,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一位山西的大学老师,我的学妹,就爱随性记下几个字词,配上简单的图示或符号,回头就整理出来她的一篇篇的配图文章;我也见过国画系的同学,拿毛笔随便在纸上画着,画完的留在一起,二十年过去了,再翻看,感慨良多;我自己也是爱胡写乱画的,前几天翻出来以前的“乱记本”,里面竟然有当年对印度雕塑、北美原始艺术的思考笔记和关系草图,恍如隔世,一下子通贯起了我的求知之路,发现我早早就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自学了,有些内容稍加整理是可以成文的,好是惊喜。

关于涂鸦,关于创意,今天就说到这了,有时间实践一下吧,让我们继续来看看下周威廉·克卢巴还会带来什么有关创意的箴言。

在看过上次的后记后,有人向我表达了他自己的感受,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见,十分感谢。我为此很是高兴,只有我们形成了或明或暗的互动,每次说的内容才是真的活起来了。

最后,我要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4月8日初稿

2020年4月15日定稿

 

———————我是分割线———————

 

第十一、十二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今天在这篇《如信的后记》开头的还是翻回头来写下的,也依然是想要向你道歉,很是抱歉我竟然忘记把准备好的内容发放出来,原因就是忘记了,或者说是我记得我发过了而实际上它还在我的电脑里歇息着,直到今天才突然想起来。或许是最近听梁文道兄的节目有些多,此时我在努力尝试着他的那种表达方式和节奏来认真的向你致歉,希望得到你的谅解,不要误解为我之前有对你的放弃和不理睬,这真的真的只是一个失误,我们终究还是要继续不抛弃、不放弃的,只要你不抛弃了我,我又怎么会离你而去呢?前话为止,我们还是赶紧开始今天的“后记”。

今天这篇 “后记”要不要写下来是一个让我犹豫的事情,因为我知道你现在很是忙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和练习,甚至是不是要给你安排前面的那个或那一套实践内容,我也是犹豫过的,本不想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但你我的初心还在,同时你也需要用艺术来开个口子休息/放松/自娱一下,那我还是依然弄好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也写好了“后记”,等你有了时间,想起来的时候,就过来看看、学学、做做。

关于面具这个话题,我在前面给出了几段视频的地址,涉及了傩面具、威尼斯假面和非洲面具,作为一般了解还是可以的,如果你感兴趣还是需要看更多东西,但是很可惜,这类的资料和书籍并不是很多,除了一些彩印画册以外,带有“面具”两字的书几乎都是借用这个概念的小说或者“鸡汤”,究其原因,大约是由于面具本身是具有遮蔽与借力的机制在其中,再加上其在各地域、各时期文化中的普遍存在性和赋意差异性,不便于个体去大跨度的文化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其所涉及的资料、实物的丰富性、驳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特性又为我们吸收、借鉴于创作中提供了可能,有时候未必要完全明白它背后的一切含意和隐喻,某些让你感兴趣的形式和内容你就可以大胆的用到、化到你的作品中,只要你不是在为这个文化体系内或为的这个文化体系内的主题、客户、受众进行创作,因为那样会造成误解和不适。

我曾经带着德国、荷兰等欧美学生做绘制京剧脸谱的文化体验,让他们对颜色与人物性格来做对应,结果自然是“驴唇不对马嘴”,与我们本来的色彩-性格体系是很不一致的,他们从自己民族角度、个体角度去赋予色彩某种性格是无可厚非的,甚至于在敷色绘画中随意修改色彩的搭配、配比也是没问题的,这种新的中国式的色彩-性格体系他们可以学着用,可以只从视觉角度套用色彩的效果,也可以只是借用脸谱模型来画出/坚守他们自己的东西,没人会强调其中的对错,宾主两悦。如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或是由中国的学生来学习绘制京剧脸谱,再或是绘制作为商品的京剧脸谱,那自然要遵守已有的色彩-性格体系,否则就是错的,不至于被嘲笑歧视,至少是有可能被别人以很遗憾的眼神来关注着。

我自己在看的关于面具的书是约翰·马克(John Mack)主编的《面具——人类的自我伪装与救赎》,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人类的自我伪装与救赎”,正是我所说的“遮蔽与借力的机制”。准确的说,这是一本由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合著的书,很可惜没有具体著者的名字,而翻译过来的文字带有些翻译腔,读起来不很爽利,以至于多少影响了我现在的语句书写。

“‘面具’这个主题看似简单,不述自明,仿佛只是谈论一种物品。而且所有面具都是通过人来表现的,因此其形状往往可以预测。面具通常描绘人类的面孔或头颇,当其他更为模糊的‘艺术’题材要跨文化去定义或者讨论某些领域觉得异常困难时,面具倒像是——至少看上去像——更加踏实有据的切入点。

进一步说,使用面具或者类似物品如面纱等,几乎是一种遍及全球的现象。就像本书不同章节所展示的那样,自古至今,从南美安第斯山脉到远东文明中皆有面具出现。面具并非那种异域情调物品,只在某些地区出现或使用;也不是昔日阿卡迪亚田园风格的欧美遗风。来访的日本人类学家会注意到英国乡村节日中‘绿人’出现的场合;而与日本传统戏剧大异其趣的现代日本佛教也频繁地使用面具。同样地,在欧美和日本的任何地方,孩童的聚会也大量用到面具,这些商业化面具多数是对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或全民英雄形象的夸张模仿。

査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的婚典之前曾经出现过一个自发的小插曲:一个男子全副晚装,戴着以查尔斯王储为原型的滑稽面具,沿着摩尔大道骑车而下。这位面具佩戴者的王室式招手像模像样大大增添了该场面的幽默感,让等待观看婚礼盛况的市民非常开心。而在社会等级的另一端,面具“超人”形象(同时也是著名的摔跤手)出现在墨西哥城的贫民区里,用来吓走那些想要赶走租房户的人。……

人们如此熟悉面具,以至有时错把昔日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当作装饰性的假面装束。本书正在写作时,《英国快报》刊登了一幅图片,是一个就着长鼻子面具的长发人。实际上这是在中世纪黑死病流行时为病亡者收尸的人佩戴的面具,其特有的长鼻子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掩饰佩戴者的面庞,而是塞满芳香草药以消除尸体的恶臭并防止传染;现代使用这种面具则是为了制造趣味和营造中世纪氛围。毫无疑问,这个面具被误解了一这恰好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面具的普及现象。

同样地,当把面具从其适当的文化设定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它们仍旧具有意义。在很多情況下,它们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旅游艺术品被做成面具的形式,观光客认为它们可能是当地文化的代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面具看上去像是某种文化的纪念物,但这些文化常属子虚乌有。在有些地方,假面装東根本就不是一种本土文化,面具是专门制造出来用于出售的。在东非出售的旅游纪念品中,常常会有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马赛族面具,这些面具清楚描绘着武士特有的辫式发型。其实马赛族并无图像雕刻传统,也不制作面具和画像,制作这些面具的是阿卡玛公司,即东非商业雕塑企业。笔者也曾购得一个希拉一普努精巧面具,这种式样出自加蓬,但却在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个集市中出售。它是按照书上的黑白插图制作出来的,因此是单色;尺寸很小,可以放入裤袋中;而原图那件实物是彩色的。此外,面具和假面装饰的观念也并非该岛文化的一部分,雕刻匠人也从未见过有人使用面具。……”

这是全书的开场白,正是这样一上来将各种问题抛出来,才有了继续读下去寻其原因、探其究竟的兴趣,各种张冠李戴、有意无意的错位形成了大众的模式化、概念化的认知,而标签式、符号化的知识固化是否激起了你求真务实的劲头呢?

“对于永生不朽的追求,

对于神灵誊顾的渴慕,

对于暧昧柔情的热望,

深藏在面具恒久不变的无言之中。

面具,人类精神探索与自我救的见证者。”

面具有其艺术的规律和形式,归于美术的范畴,再深入下去面具是一个可以很学术的话题,延伸到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符号学等学科和分支:

“因此,我们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没有单一既定的模式可以概括非洲面具习俗的多样性。问题并不在于观众是否能知道面具佩戴者的身份,或者是否承认有人在面具后进行了这些表演,重点在于面具本身而非面具佩戴者,在于表演本身而非表演者。面具制作者可以在某些部落里因为雕刻技艺精湛而赢得声誉,面具表演者却永远不能脱离假面装束而获得声名。很显然,不可能是他的(或她的)身份建构了假面的身份。要了解非洲面具习俗中的这种情况是如何实现的,还需要考察更多细节,需要将假面舞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诸多方面,而视觉外观只是其中之一。”

面具也可以是一个很个体化的话题,因为其中有从制作到使用再到收藏等一系列过程中每个具体的人的参与,融进了每个个体的思、行、言、著、好、恶、解读、误读……由此,每一件脸谱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包括你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设计、制作的面具,为了这份独特的不可替代,加油吧!

好了,借助今天实践活动的机会,我给你展开了一方有意思的角落,确实是角落,你大约之前是很少关注的艺术分支上的“角角落落”,但依然是很精彩、很有看头的,未必你要成为专业的面具收藏家,家里有一件两件味道十足的面具会是很好的生活装饰与陪伴,体现知性之美和你的品味;学以致用的画几个威尼斯假面参加活动,甭管整脸、半脸的,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将你的巧致之思和异域风华充分展现;自然,面具也会回归老本行,成为你进行表演的主要道具,标记人物;它将是多年后你与你的孩子一起制作、玩耍的必要装备和实物性的“照片”。在这些“无言”之处,面具都记着你的心里话,并在替你说话。

关于面具的内容今天先讲到这,应该说是开的头到这里了,这只是一个开端,在告知你一个新方向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走下去,并在不远的将来把你看到的“风景”转告给我,我会很高兴有此荣幸。

最后,我要继续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4月25日定稿

2020年5月10日发稿

PS:

今天回答一个问题,有同学问我:古今中外该先学哪儿个?这是一个开放而又含糊的问题,没有确定学的是哪儿些方面,要是学外语自然是学“外”,开个玩笑,你的意思我大约是理解了,更多的是理念、观念,包括审美方面的吧,这是一个关于立足点和出发点的问题。我的态度是:首先,都是要学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几次“后记”中是有多次表述的;其次,顺序上是先搞清楚本民族的、当下尚在的东西,再去看他族的、过往的。搞清楚自己民族的、当下尚在的东西是义务和责任,是根本和基础;去看他族的、过往的是权力和选择;没有自己的出发点永远找不到目的地,没有自己的观念原点永远无法定位其他观念的方向和距离。就像我准备给你的视频,在你沉湎于带着面具的威尼斯美景或惊讶于带着非洲面具抖动起来的舞蹈时,你是否先看完了前面关于傩面具和藏戏的视频么?当你去别人家做客前,请先收拾好自己家;当你看别人家晒稻谷的时候,你自己的稻谷也应该摊好了。

 

———————我是分割线———————

 

第十三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这周的美术时间活动是及时发放了,算不得“不告而别”了。

这周的实践活动是关于综合材料版画的,你可以根据自家里的情况去选择甚至是创作出合适的工具与材料,参考着视频中的常规操作和非常规操作,理解版画制作的最基本原理,你也是可以实验出属于你自己的视觉效果的,美术课本来就是实践课、操作课、实验课,为了一个效果你就在家使劲去尝试吧,注意别玩的太太太过分了,会被爸妈“打屁股”哈。

言归正传,综合版画这个名字就说明了这是一类开放和混搭的作品与技法,你的实验需要放开手脚来,将混搭进行下去。到底如何放开,又如何混搭呢?这又回到了之前我们聊过的一个话题:创意。现在我们拾起这个话题,在威廉·克卢巴(William Kluba)的《创意之源》中找找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供借鉴。

“☆把你喜欢的东西列个表

将你的艺术感觉联系起来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将人名、地名、物体名称、颜色图案等做个列表,可列的种类无穷无尽。然而创建这些列表以后,你会发现一些有关自我的非常有趣的方面。这个过程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结果,但一段时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你会发现你所写下的东西哪些会吸引你,哪些不会吸引你。

你或许会考虑将这些列表再分一下类。比方说依类别来分,可以再分为:动物、声音、物体、风景、食品、水果、光线、自然、水、气味、建筑物、烟雾(蒸汽)、颜色、植物、纹理,还有花。

每一类别还可以再继续分类。‘物体’可以包括玻璃、闪闪发亮的首饰和蜡烛等人造物。‘地名’可以包括公园名字,甚至一些特定的区域,比方说某些国家。‘自然’可以是树木、森林、水、云、山脉或河流。‘气味’可以包括冬雪、刚修剪过的草、玫瑰花、栀子花和泥土的味道。‘颜色’可以包括暖褐色、草绿色、明黄色、深蓝色、亮粉红色以及各种柔和色调。

还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吸引你,比方说铝、钢、旧木头、高反光表面、纸、布、牙膏、有机植物或者半宝石等。让你的列表充满个人特色吧。

列表里还可以罗列一些你想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坚硬、结实的外观,柔软、细膩的外观,气势磅礴的外观,细长线状的外观,光滑的纹理,粗糙的纹理,黑白相间的外观,神秘的外观,还有宁静的外观。

这份列表中的内容可以非常随意,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在你的创作道路上它们可能会给你的作品添砖加瓦。通过创建列表,我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思路,却不会将计划做得太过烦琐。你可以从毫无关联的列表中选出某些东西,并将其联系起来。比方说将金属丝、玻璃和管道结合起来。你在完善列表的时侯,或许还会找到一个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这个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可以是十分突出和强大的物体或外观,比方说我刚才提到的那三种东西。如果你被这些材料吸引,那你如何将其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种想法或感觉呢?有人会对其进行安排,使之看似一种古老的武器,还有人会用它们来做花儿的象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使之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

之前的建议是随手画,这一次的建议是随手记,随手的概念就是不刻意,这样才好留下来碎片化的闪光点。

“☆切勿吹毛求疵

给你提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吧:你在评估自己的直觉的时候,一定不要吹毛求疵,你心里那个批评家必须要保持沉默。新的概念需要时间来萌芽生长,如果你在它们扎根的地方来上一刀,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它们长成之后好不好了。所以现在就发个誓,对自己所有的直觉思路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吧。如此一来,种种思路就会源源流出,而不同情况会让去粗取精的过程自然发生。你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概念问题,无论怎样,你可以先将思路记下来,花些时间来进行整理,然后再做出决定。”

当我们习惯于呼喊着精益求精的时候,是否给创意留下了一个生长的可能?修得平整的柏油路上是长不出来树的。

最后,我要继续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4月25日定稿

2020年5月10日发稿

 

———————我是分割线———————

 

第十四周

如信的后记

每位同学:

你好。

这周的美术时间活动是及时发放了,算不得“不告而别”了。

这周的实践活动是关于综合材料版画的,你可以根据自家里的情况去选择甚至是创作出合适的工具与材料,参考着视频中的常规操作和非常规操作,理解版画制作的最基本原理,你也是可以实验出属于你自己的视觉效果的,美术课本来就是实践课、操作课、实验课,为了一个效果你就在家使劲去尝试吧,注意别玩的太太太过分了,会被爸妈“打屁股”哈。

言归正传,综合版画这个名字就说明了这是一类开放和混搭的作品与技法,你的实验需要放开手脚来,将混搭进行下去。到底如何放开,又如何混搭呢?这又回到了之前我们聊过的一个话题:创意。现在我们拾起这个话题,在威廉·克卢巴(William Kluba)的《创意之源》中找找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供借鉴。

“☆把你喜欢的东西列个表

将你的艺术感觉联系起来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将人名、地名、物体名称、颜色图案等做个列表,可列的种类无穷无尽。然而创建这些列表以后,你会发现一些有关自我的非常有趣的方面。这个过程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结果,但一段时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你会发现你所写下的东西哪些会吸引你,哪些不会吸引你。

你或许会考虑将这些列表再分一下类。比方说依类别来分,可以再分为:动物、声音、物体、风景、食品、水果、光线、自然、水、气味、建筑物、烟雾(蒸汽)、颜色、植物、纹理,还有花。

每一类别还可以再继续分类。‘物体’可以包括玻璃、闪闪发亮的首饰和蜡烛等人造物。‘地名’可以包括公园名字,甚至一些特定的区域,比方说某些国家。‘自然’可以是树木、森林、水、云、山脉或河流。‘气味’可以包括冬雪、刚修剪过的草、玫瑰花、栀子花和泥土的味道。‘颜色’可以包括暖褐色、草绿色、明黄色、深蓝色、亮粉红色以及各种柔和色调。

还有一些东西可能会吸引你,比方说铝、钢、旧木头、高反光表面、纸、布、牙膏、有机植物或者半宝石等。让你的列表充满个人特色吧。

列表里还可以罗列一些你想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坚硬、结实的外观,柔软、细膩的外观,气势磅礴的外观,细长线状的外观,光滑的纹理,粗糙的纹理,黑白相间的外观,神秘的外观,还有宁静的外观。

这份列表中的内容可以非常随意,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在你的创作道路上它们可能会给你的作品添砖加瓦。通过创建列表,我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思路,却不会将计划做得太过烦琐。你可以从毫无关联的列表中选出某些东西,并将其联系起来。比方说将金属丝、玻璃和管道结合起来。你在完善列表的时侯,或许还会找到一个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这个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可以是十分突出和强大的物体或外观,比方说我刚才提到的那三种东西。如果你被这些材料吸引,那你如何将其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种想法或感觉呢?有人会对其进行安排,使之看似一种古老的武器,还有人会用它们来做花儿的象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使之产生栩栩如生的效果。”

之前的建议是随手画,这一次的建议是随手记,随手的概念就是不刻意,这样才好留下来碎片化的闪光点。

“☆切勿吹毛求疵

给你提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吧:你在评估自己的直觉的时候,一定不要吹毛求疵,你心里那个批评家必须要保持沉默。新的概念需要时间来萌芽生长,如果你在它们扎根的地方来上一刀,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它们长成之后好不好了。所以现在就发个誓,对自己所有的直觉思路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吧。如此一来,种种思路就会源源流出,而不同情况会让去粗取精的过程自然发生。你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概念问题,无论怎样,你可以先将思路记下来,花些时间来进行整理,然后再做出决定。”

当我们习惯于呼喊着精益求精的时候,是否给看似孱弱、简陋的创意留下了一个生长的可能?要记得不妄下结论,给新生事物一个机会,就像有句谚语说:天天修整的柏油路上是长不出来大树的。

“☆做个旁观者

有时我会把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到我的电脑,然后用Photoshop或Painter处理成各种样子,这往往都能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不用做任何处理,我就能在电脑上找到问题的答案。看到屏幕上缩小了的作品立刻就会让我找到问题所在。

尽管为了解决问题,我经常花时间冥思苦想,但是很多时候在我置身事外,不带个人感情地去看作品的时候,解决之道就会驀然出现。此时,我就从一个纠结于作品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这就是艺术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作品中的错误的缘由,因为对于学生的作品,老师并未亲自投入其中。者师有着多年的视觉艺术经验,对艺术及艺术家都有研究,而学生却还没有。

错误也会给你带来重要的新发现,这些发现会极大地提高你的作品质量。出了错误,我会欣然接受,而不会烦躁不安。烦躁不安就说明你将成见强加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而非敞开心胸。试一试其他好的方法,不管这些方法之前有没有试过。这些我们之前都曾讨论过。当你拘泥于一种先入为主的计划时,你就为自己碰钉子创造了条件。因为闹情绪,你可能会和错误带来的机会擦肩而过。

我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有意识地运用到了新作品中。随机应变在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有得有失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或许你会为画作添上一道神来之笔,而这一笔你从未使用过,之前也没计划过。我不会放弃任何突如其来的东西,因为正是这样才会让我有所发现。或许这个新的笔画并不适用于你手头正在创作的作品,但或许能在未来的作品中派上用场。这种意识也会充实你的工具箱,让你在创作特定作品时随时能够用上。

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归作一种禀赋,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得以应用的禀赋,前提是掌握这种禀赋的人要主动让这种禀赋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加留意,你就会错过你的神来之笔,失去这种禀赋,从而无法使其成为画作之中的新模式。

在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时候,记得要保持警惕,保持冷静。这就不会错过任何传递给你的信息,不让怒火驱散这些信息(并最终使之荡然无存)。成为旁观者,你就有机会看到自己作品中的那些重要潜能。从当局者变为旁观者,你往往会看到烦躁不安时看不到的东西。要记住,你正在做的事情并非外科手术;你所创作的艺术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往往会发现,创作起来最困难的艺术形式正是那些你对其结果满怀期待的类型。只有从这种压力中解脱出来,你才会创作出自由酒脱、充满神奇的艺术作品来。我特别喜欢带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工作室,期待当天什么新东西跃然纸上。每次进入工作室,我都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刚刚得到新玩具的小孩子。有了这种态度,你根本不可能失败。”

这一部分,让我想起来评书里经常用的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五行,是界定和限制,是既有的规律,自然是有它自身的迷惑性和复杂性,该跳出来就要跳出来。《西游记》里师徒赶路,悟空总是跳到高处来寻远处的住家或者路向,这就是“旁观者”的角度,不要陷在身边那环境中,走错路,走冤路。当然,最后还是要云落尘端,回到地面往前走去。

“☆看看现在周围有什么?

不要看别的艺术家的创作,想一想,什么东西在视觉上会让你感兴趣,又是什么结构会让你感到兴奋?你喜欢哪些季节?看看现在你周围的环境,注意一下周边的事物。你的家具大多是暗色调的还是亮色调的?你身处的房间是拥挤不堪,还是敞亮干净?是到处都能看到东西,还是没有多少东西可看?你身处的环境都有什么色彩,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是鲜艳的色彩多还是柔和的色彩多?是不是有很多土色调或是大量的黑色、白色和灰色?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布料?是柔滑的、有光泽的、粗糙的还是带有图案的?你周围有金属装置吗?你家镜子上有没有装饰着金属?你喜欢你家盆栽植物和花的样子吗?你家有很多书可供大家阅读吗?你自己是不修边幅呢,还是干浄整洁呢?所有这些观察结果都会让你了解当前你所感兴趣的种种风格。

好好思考一下你的所见,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能否在你的作品中用作参考。如何将你所选择的参考用在艺术作品之中呢?能否用自己家里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创作一尊雕塑呢?我在大学里有个朋友,他非常喜欢他家的几条大狗。他的作品极富想象力,仔细看,你会发现作品中有许多地方都能看到毛茸茸、蓬松松的构形和其他构形融为一体。这些构形非常可爱,我一眼就能看到他将日常生活的痕迹融入作品之中。将自己的个人世界融入艺术之中绝对不是错。

你可以拍摄自己的内室并将其当作摄影棚来拍摄照片。艺术要用最贴心的东西来创作,所以只要觉得合适,用什么来做素材都是可以接受的。我总是随身带着相机,要是身边突然出现什么有趣或者特别的事情,我就抓拍下来。有一次我拍了一张我的洗衣机内部的照片,因为光线和反射让里面的形状看起来十分有趣。经过剪裁和更改,我让照片里的形象变得空灵而奇特。

有谁会在乎你的灵感和形象来自何处呢?只要你的创作忠实于原型,在诠释时又辅之以适当演绎,那不会有人去在乎其出处的。你的灵感属于你自己,而且永远属于你自己,所以不妨实在些,承认你所喜欢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把自己的作品称作泡糖,因为它傻头傻脑、清新明快。如果你的风格朝这个方向发展,那就不妨一路走下去。”

从身边开始寻找,一路看下去,找回那些你熟悉到漠视的细节和位置,不,并非只有边角处才会被漠视,天天迎面看到的景象才最会被看不到、记不住。我就不举具体的例子了,你自己去试着从校园或者家中走一圈,记住每件东西的形色位置,然后在脑海中默画一遍,到底会有多少需要反复去看的地方和“大物件”呢?你可以把这个活动当作一种观察和记忆的修行,做好对自己的观察,做好对身边的观察,由近及远,你的储备越多,您的创意才能深厚不绝。

好了,占去的时间不少了,今天先到这了。

最后,我要继续重复:审美能力,也是你最重要的硬核能力之一,请你:

不抛弃!不放弃!

谢谢。

美术教师

2020年5月11日定稿












鸣谢

北师大天津附中 王浥屾


更多精彩...


读懂校长系列

袁庆国:因为热爱,所以前行

尚延亮:打造学校教育的 “主力军”和“同盟军”

马新功:“点灯”教师发展,“引路”学生成长

孙定国:全路径推进劳动教育


撷英集系列

嘉兴附中:“PBL·自适应课程”助力高一新生梦想起航

这份家校沟通这份家校沟通秘籍,送给新手班主任


致慧集系列

新建校的管理与发展,需要注重团队这项能力

吴年翔:“尊师巾”“爱生果”——从第一个教师节想起的

嘉兴附中: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方略


育人之声系列

沈洋:我在校园建温室

“十万个为什么”——跟随孩子们探索奇妙世界

高中生复学“心灵调节剂”:班级活动的四条贴士

写绘个性古诗集,开启诗意语文路

关于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点滴思考

线上教学,教师如何合理评估学习成果?




图文来源  |  王浥屾

排      版  |  丁佳贺

审      校  |  李似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